導航:首頁 > 保險理財 > 保險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保險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發布時間:2021-06-16 11:58:14

㈠ 為什麼增加消費會帶動經濟增長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減弱甚至為負帶動,消費重新成為最為關鍵的帶動力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經濟增長周期,其動力源於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而消費結構升級則依賴於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產生和崛起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目前初步建成小康社會,中國經濟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消費升級也隨之呈現三個階段的不同特徵。

第一個階段:1949—1978年

這一階段,中國從農業大國過渡到初步工業化國家。1978全國工農業總產值5869億元。中國依靠前蘇聯援建的156個項目,建立起了工業體系的基礎框架,奠定了汽車、造船、飛機、航天及核工業發展基礎。1953年-1978年,我國社會總產值和國民收入分別增長了6.26倍和3.53倍,工業總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則由34%上升到62%。

如果用國際上通用的指標來分析,1978年我國人均GDP雖然只有205美元,但製造業比重卻高達31%,這比人均GDP300美元的低收入國家高13個百分點,甚至比人均GDP1200美元的中等發達國家還高近9個百分點。這表明,中國人民是在極低的收入水平上以極高的代價達到較高的工業化水準的。這個代價就是全國的老百姓都「勒緊褲腰帶過日子」。

此階段,是非常典型的高積累低消費階段,國家基本包攬了城市居民所有的生活消費,全體中國人都過著整齊劃一的「票證」生活(或者叫准配給制生活)。當時人們省吃儉用追求的家庭財富夢想是:自行車、手錶和縫紉機,也就是俗稱的「老三件」。「老三件」的消費量級基本上是「100元」左右。這一階段屬於「供給決定型」,即百姓的消費需求受限於整個社會能夠供給的產品種類、數量的剛性制約,在消費與供給的博弈中,消費完全處於弱勢地位。

第二個階段:1979—2000年

以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標志,中國開始了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這20年中國從初步工業化國家過渡到新型工業化國家,國內生產總值從6175億元上升到89404億元。消費需求的急劇擴張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特點。經濟學家普遍認為,這一時期所發生的變化是我國居民消費史上的第一次消費革命。從消費的內容和性質,特別是居民選擇偏好的變化來判斷,1984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拐點:在此之前可以稱為消費數量的擴張階段;此後則是消費質量的提升階段。

在數量擴張階段,居民消費的基本特點是解決溫飽問題,對改革前長期未能得到滿足的消費需求進行量的補償。因此,人們幾乎對所有品類的必需品都有著強烈的需求,集中表現為在原有消費結構下進行平面型的數量擴張。

居民的消費擴張有力地促進了1979年-1984年國民經濟的轉軌和結構性調整。其中比較突出的事實,一是恩格爾系數由0.56上升到0.59;二是居民消費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由65%上升到70%;三是受需求拉動的強烈影響,農業和輕工業產值份額分別由22%和26%上升到25%和27%。此外,居民儲蓄率由3%上升到12%,居民儲蓄份額,即居民儲蓄占社會總儲蓄的比重由9.6%上升到21.4%。這表明:

第一,整個國民經濟長期積蓄的潛能,特別是必需品生產方面所積蓄的潛能,也得到了空前的釋放,並由此帶來了發展模式的全面轉軌;第二,中國開始從重視國家積累走向「藏富於民」,居民的消費需求得到公正的待遇,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開始彰顯。

可以說這個時期是居民的消費需求與國民經濟增長之間「擬合度」最好的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史上一個足以令人自豪的黃金時代。

1984年以後,我國居民開始進入以追求消費質量、檔次為中心內容的質量充實階段。這一階段以恩格爾系數持續走低為特徵,2000年,恩格爾系數降至39.2%。正是在這個階段,居民的消費選擇真正具有了獨立的意義:它不僅擺脫了傳統體制強加的行政性約束,也擺脫了數量擴張階段由於收入水平低而形成的生理性約束。

隨著收入水平的上升和選擇空間的不斷擴大,消費者對國民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消費成為產業結構升級、國民經濟結構變革的基本力量,並對中國經濟增長起決定性的帶動作用,如80年代消費對GDP的貢獻平均高達68%,90年代後,投資和外需增加很快,消費需求的作用下降,但消費需求依然舉足輕重,平均達到55%。

這一階段是中國居民向小康生活躍進的一個重要階梯,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新三大件」成為這個時代的財富寵兒,消費量級已經上升到了「1000元」是第一階段財富寵兒的10倍,這也意味著消費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增加了10倍。

第三個階段:2001—2020年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中國凈出口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減弱甚至為負帶動,消費重新成為最為關鍵的帶動力量。經濟學家們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到了新的自主性的經濟增長周期,其動力源於居民消費結構的進一步升級,而消費結構升級則依賴於中國中等收入階層的產生和崛起。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00年我國GDP已經突破1萬億美元,人均GDP超過800美元,整體上已從「八五」時期的世界低收入國家行列躍入世界中下收入國家行列,與義大利基本處於同一水平。中國社科院和國家統計局都曾經做過全國社會階層抽樣調查,調查結果基本上認定,中國的「中間階層」人群數量大量增加,已經占總體人口的15%—18%左右。

隨著中等收入階層的崛起,中國消費率(消費佔GDP的比率)將不斷上升,從2002年的58%上升到2010年的65%,並於2020年達到71%,接近發達國家水平。

迅速增長的中等收入階層的消費傾向是購買高端、新型商品,從而推動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去年我國人均GDP超過1000美元,正是消費升級的起跑線。目前在人均GDP逾3000美元、中等收入階層「扎堆兒」的滬、京、粵、浙等沿海發達地區,消費升級表現尤為明顯,這些地區已經率先進入小康階段。

2000年上海因人均GDP超過4000美元而引人矚目。按照國際通用的標准計算,上海已經躋身中等發達城市。2002年4月份,上海一家報紙公布了對該市家庭收入進行的一次社會調查分析:1%的居民「很富有」,年收入超過12萬元;5%的居民比較富裕,年收入為5萬~12萬元;71%的居民屬於「小康」,年收入接近5萬元。上海市提出今後五年人均GDP要達到7500美元,中等收入家庭的消費能力將達到10萬元。北京在2002年3月的調查結果是,城鎮居民家庭資產總值戶均達到47.5萬元(其中金融資產達到13.2萬元)。

中等收入階層消費支出中,2002年與1992年相比,食品、衣著等生存型的消費傾向下降了22個百分點,而醫療保健、交通通信、娛樂文化教育、居住等享受型和發展型的消費傾向卻顯著上升,提高了17個百分點。不動產、金融和保險類投資成為時尚,城市投資者漸次浮出水面。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群人已經開始追求經濟安全、享樂和發展,一個穩健的投資理財計劃對他們會很有吸引力。中等收入階層的儲蓄性支出正向投資性支出轉變,股票、教育、保險等成為他們的消費熱點,而且他們普遍對品牌的忠誠度較高,消費理念非常成熟。最近,零點調查公司對中等收入群體的理財情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理財工具價值的認同方面,風險較低的保障類工具如子女教育基金、保險、國債等增長幅度最大。

中等收入人群的邊際消費傾向(每增加一元收入所增加的消費,等於消費增量/收入增量)最高,為1.1,即每增加1元收入,可帶動1.1元的消費。其後依次為:中高收入人群、最高收入人群、最低收入人群、中低收入人群。中等收入人群成為經濟增長的持續推動力量。國家統計局預測,如中等收入群體每年增加1個百分點,20年後就可達到38%。全國約有2.5億多從業人員達到中等收入群體。20年後中等收入者個人的年收入水平大體應在5萬-8萬元,個人金融資產應在30萬元以上,恩格爾系數降至25%左右。

中等收入人群的成長勢必帶來消費的轉型,即生活質量越加受到關注,從追求數量型向講求質量型迅速轉變;在可支配收入中,消費開支絕對量增長,投資類消費(保險、住房儲蓄、債券、股票)比重上升。這些積極變化會反過來促進城市產業結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特別是將提升第三產業,迅速增加對第三產業的需求,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改變中國第三產業比重偏低的不合理狀況

㈡ 保險對經濟的有什麼促進作用

保險對於個人/家庭和社會經濟的最大作用在於穩定器。分散和轉移了風險,減少和避免了可能的經濟損失,穩定了經濟的良性發展。
歡迎追問、採納

㈢ 保險業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有人說,經濟越差,保險行情越好。首先,香江君不是非常認同這個觀點,簡單來說,保險業的發展,應該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發展的。所以,只有人民生活水平上來了,有充裕的資金了,才會慢慢買保險,作保障,然後利用保險工具進行理財,更好的規劃自己。

今天,香江君想先談一下大背景下,我對於未來保險業發展的一點思考。

一個是最近A股的救市,另一個是房地產市值可能的一個回落。這倆呢,被稱為我們國家在特殊國情下,過往超發人民幣的兩大「蓄水池」,現在呢,這倆蓄水池有縮水的危險了,超發的人民幣流出來,自然而然商品流通領域的資金就增多了,所以,物價就有上漲的一個風險。

對於老百姓常見的投資來說,可能對於跌跌不休的股市不會報太大期望了,盡管春天慢慢的會到來,可是我們需要渡過冬天呀,今天還看見黃奇帆老師在那說,需要一些改革,中國股市的春天才會到來,第二點就提到了建議要以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保險基金作為資本市場機構投資的源頭活水和長期投資。。

債券市場呢,雖然和其他發展中經濟體相比,我們的違約,其實是小巫見大巫了,但是頻繁的違約,地方債城投債的問題,對於作為機構投資者的保險公司而言,可不是什麼好事,會影響保險公司以及再保險公司的信用利差風險,影響其利潤板塊里的投資利潤。

P2P本來是好東西,是一個可以充分利用閑置資金,達成交易的好地方,但是監管的錯配,國人的賭性,讓一些人失去了對它的信用。

房地產,剛才我說了,目前,大家都很比較謹慎一些了,尤其是二線以下的城市。

在投資理財的標准普爾家庭資產象限圖里,還有重要的一塊兒,那就是保險了。整體來說,無論是內地,還是香港,保險業的前景都是光明的,道路又是曲折的。無論是產品創新,保險科技的運用,大數據挖掘技術的發展,中產群體的擴大,還是民眾保障意識的覺醒等等,這些都是行業發展的利好。但我們也看到,還是存在行業不夠規范,從業人員素質偏低,社會上對保險仍然有偏見,險資運用受到渠道險資,監管太嚴格(尤其互聯網保險)等等問題。有朋友跟我探討過互聯網保險的前景,我的看法是:互聯網保險,是一種產品創新,能夠滿足一部分群體的需求,比如帶病投保的這種逆選擇,因為各位看客可以想像一下,互聯網產品,比如消費型重疾險,它可能就是問客戶有沒有住過院,然後就直接可以買了,這樣的一種保險,對於非健康標的來說,當然是一件好事,意味著這樣就可以免掉人工核保的環節了,這樣呢,只會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健康標的的利益受損,保險公司的承保壓力增大,賠付率上升,利潤率下降,10幾年20年以後,真正賠付的時候,是不是還是要「一哭二鬧三上吊」,才會獲得賠償呢?我想,這都是大家會注意到的問題。

至於最近剛出現的「相互保」,挺不錯的,它是保險最初的一種形式:大家分攤生病的風險。和消費型重疾險類似,它也是沉沒式的支出,但它只是通過芝麻信用分來篩選人群。。可能有朋友會質疑我了,不是芝麻信用650以上,免費加入嗎?恩是的,但是不知道你有沒有看具體的條文呢,現在網上有不少精算師預計,每個加入的人的支出大概在600-800人民幣左右,而且40歲以後,保額只有10萬了。試問一句,在人生發病率最高的中老年時期,這款「保險」的保額居然還下降了,很明顯螞蟻金服的保險事業群總裁也說了,「相互保」並不能替代重疾險,它可以作為重疾險的一個補充,因為如果成本上升,大家是可以選擇隨時退出的

㈣ 如何培育消費需求增長,促進經濟增長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發展呈現一系列新的階段性特徵。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影響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一定要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重大進展,要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穩步提高居民消費率,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努力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

歷史經驗表明,國內需求一直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動力。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近幾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提高,而消費率特別是居民消費的貢獻率有所降低。雖然從國際比較看,我國居民最終消費支出年均增長7%,遠高於世界平均24%的水平,但問題是近年來我國的投資增長更快,從而使得消費與投資之間出現不協調。從國內消費領域自身情況看,消費結構性矛盾比較明顯,主要是農民和城市低收入者消費能力不強,制約了經濟健康發展。因此,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就必須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穩步提高居民消費率,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現代化的重要時期。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穩步提高居民消費率,具備許多有利條件。

一是我國人口眾多,穩步提高居民消費率,促進城鄉居民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將為經濟發展創造龐大的消費需求;二是工業化進程加快,將為經濟發展提供巨大的投資需求;三是城鎮化加速發展,將為經濟發展開辟更為廣闊的內需空間。不過,要使這些有利條件真正成為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積極因素,就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報告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註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振興裝備製造業,淘汰落後生產能力;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要發展現代服務業,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加強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發展現代能源產業和綜合運輸體系。要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總之,要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著力突破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形成與消費需求結構升級換代相互適應、相互推動的產業結構與產品結構,改變消費與投資之間的不協調狀況;通過統籌城鄉經濟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擴大農村消費市場;通過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形成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消費方式與消費結構;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促進居民消費率的穩步提高。



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努力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應圍繞著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著力增強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一方面,要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合理控制投資規模;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合理控制投資規模,調整投資與消費的關系,要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的要求,提高改革決策的科學性,增強改革措施的協調性,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積極推進各方面體制創新,深化財稅、價格、投資體制改革,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要嚴格控制新開工項目,防止投資反彈,促使經濟增長保持在合理水平。要強化企業社會責任,突出抓好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節能減排工作,有效遏制高耗能、高排放行業過快增長,堅決淘汰落後生產能力。要統籌安排對內對外經濟工作,把「引進來」和「走出去」更好結合起來,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堅持以質取勝,增強應對國際市場波動的能力。

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要求我們著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要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按照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品質優良、特色明顯、附加值高的優勢農產品,推進「一村一品」,實現增值增效。要繼續完善現有農業補貼政策,保持農產品價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國情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和龍頭企業發展,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要著眼興縣富民,著力培育產業支撐,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引導企業和要素集聚,改善金融服務,增強縣級管理能力,發展壯大縣域經濟。要從財政、金融、稅收和公共品投入等方面為小城鎮發展創造有利條件,鼓勵和支持符合產業政策的鄉鎮企業發展,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和服務業,加快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不斷增加農民的務工收入。

二是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增加城鄉居民收入。

就業是民生之本。千方百計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就要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和各類中小企業,發展有利於擴大就業的新行業、新產業,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崗位。要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的政策,積極培育創業主體,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擴大就業容量。要統籌城市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建立統一規范的人力資源市場,形成城鄉勞動者平等就業的制度,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要完善面向所有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及時幫助零就業家庭解決就業困難。

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為基礎,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為重點,以慈善事業、商業保險為補充,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具有重要作用。要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全面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建設,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要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完善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要提高統籌層次,制定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關系轉續辦法。要保障務工農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健全城鄉就業公共服務網路,為外出務工農民免費提供法律政策咨詢、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工資保障金等制度。要完善勞動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務工農民社會保障制度,依法將務工農民全部納入工傷保險范圍,探索適合務工農民特點的大病醫療保障和養老保險辦法。

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利於理順國家、企業和個人三者分配關系,有利於增加廣大勞動者收入,維護勞動者權益,也有利於合理調整投資與消費關系,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格局。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要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貧標准和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要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要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要創造機會公平,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保證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㈤ 為什麼消費促進經濟增長

看問題要透徹,國家鼓勵消費,人們消費了這樣商家就會盈利,那麼商家的工人就會更累,工人的工資就會相應的有所提高,商家想賺更多的錢,就會提高進貨量,那麼供應商就會提高產出量,供應商的工人就會更累,他們工資也會漲起來。供應商要提高產量就要提高對原材料的需求,這樣原材料市場上的人就有錢賺了。
最後這些工人和商人都有錢了,就會再消費,再刺激經濟成長。
但是,當經濟增長到一段時間,人們的消費慾望達到了拐點,不需要再買什麼了,結果市場還繼續高增長的生產產品,結果產品過剩,物資積壓,就導致供大於求,就產生了通貨緊縮,商家紛紛倒閉,人們紛紛失業,經濟就陷入蕭條,人們就不再敢像以前那樣消費,就開始存錢了。
「肉爛在鍋里」我完全不同意
只要將錢投入到市場中,市場里就會有人利用這些錢再去創造價值,也就是俗話說的「錢生錢」
「貨幣總量不變」
沒錯,中國的貨幣總量是相對穩定的,可是你要知道,真正流通的「通貨」--貨幣只佔總量一小部分,剩下的都在銀行機構里存著呢。

㈥ 運用所學保險知識 談談應如何利用保險來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急需,請內行人士指點一二,跪求!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觀念,在黨和國家制定的發展戰略中得到了突出和強化,並正在成為全社會的重要共識。保險作為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對於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協調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充分認識保險對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作用,有利於拓寬保險發展空間,使保險業在更深層次和更廣領域參與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全局工作中,提升保險業在社會經濟中的地位。

一、保險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在國民經濟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保險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水平與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水平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保險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突出體現在保險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一)促進經濟發展

保險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的發展水平要受到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但它的健康穩定發展又能促進經濟的發展,這主要是由其經濟補償和資金融通的功能實現的:

其一是通過風險集散和經濟補償,為經濟發展和改革創新保駕護航。表現在:一是幫助受災企業及時恢復生產,保障社會再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二是為商業貿易活動轉移風險,推動商品的消費和流通;三是為先進生產力提供可靠的風險保障,推動科學技術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從而減少因風險因素造成的經濟波動,促進經濟發展。

其二是通過對收取保費積聚起來的龐大保險基金進行科學高效的運用,可以促進居民儲蓄向投資的轉化,為經濟建設提供長期資金的融通渠道,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可以為資本市場培育穩健的機構投資者,改善資本市場的結構,而保險資金所具有的長期性、穩定性和規模性的特點,也使其成為促進資本市場繁榮的最穩健的力量,從而推動金融市場的高效、穩健運行,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支持。

此外,保險業本身作為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產業,在就業、稅收等方面都對經濟發展發揮重要作用,它本身的健康穩定發展就是經濟金融健康穩定運行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從保險的基本保障職能看,保險通過幫助受災家庭恢復原有的生活條件;減輕傷、殘、病、老、死等事件對家庭生活的影響;對民事賠償責任造成的第三者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保障受害人的經濟利益,減少經濟糾紛等方面,能夠滿足人民多樣化的保險保障需求,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會秩序的穩定。但是,現代社會經濟生活的高度關聯性和不確定性對保險保障提出了更高和更廣的要求,要求保險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在更高層次、更廣層面分擔社會管理的職能,維護社會穩定和人民生活安定。就現階段而言,保險在社會發展領域中的作用,應當突出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分擔政府社會保障職能,補充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伴隨社會轉型和體制轉軌步伐的加快,以及社會出現的人口老齡化、家庭小型化等趨勢,建立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成為保障人民生活、實現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戰略措施。根據我國國情和經濟發展水平,在當前和今後一個較長時期內,政府提供的基本社會保障只能定位在分階段推進的廣覆蓋、社會化和可持續的滿足人民基本生活需要的較低水平上。因此,要提升我國社會保障水平,構築強有力的社會保障網,就必須發揮商業保險的作用加以補充。商業保險作為我國多支柱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基本社會保障尚未覆蓋的人口群體,如農村人口及大量沒有社會保險的城鎮人口中,甚至可以作為社會保險的替代工具發揮主導性的保障作用。大力發展商業性養老、健康保險有利於減輕政府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負擔,解除廣大人民群眾的後顧之憂,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保險業由於自身所具有的產品開發、投資管理、客戶服務以及精算、銷售等方面的優勢,有責任也有能力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是分擔社會風險管理的職責,提高社會防災防損和應對公共危機的有效性。其一,在日常的防災防損中,保險人作為專業風險管理者,不僅可以為企業提供風險管理經驗,而且可以通過承保時的危險調查分析、承保期內的危險檢查督促、以保險費率這一價格杠桿調動企業防災防損積極性等措施,增強整個社會防災減損的能力,盡可能減少保險賠款的支出和社會財富的損失,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其二,則是構建突發性巨災危機的防範體系和保障機制。以非典、9.11恐怖襲擊、美加大停電等為代表的國家公共安全事件表明,緣於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變異,現代社會所面臨的災害事故將呈日益復雜與巨型多樣化趨勢,已經對人類社會應對突發性巨災的能力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雖然政府應承擔並負責提供有關公眾安全的基本保障供給,但政府限於財力,同時又受制於諸多宏觀經濟目標的約束,投入總是有限。因而,強化現代保險業在這其中的功能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尤其考慮到各種巨災等危機事件所造成的綜合影響,在涉及人身傷害、財產損失、公眾責任、第三者責任以及針對意外或突發事件導致的營業中斷和利潤損失等方面,商業保險作為社會保險的補充,可以提供產品豐富的多種可能的保險保障,維護社會的穩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正是由於保險兼具經濟助推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保險在現代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中發揮重要的促進作用。

研究保險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還必須認識兩個問題:

一是要正確認識保險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保險對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則是商業保險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保險業的發展不可能長期脫離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而一枝獨秀。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能為保險業的發展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而如果二者發展不協調,在阻礙經濟進一步發展、影響社會穩定的同時,也會抑制有效的保險需求,影響保險業的正常運營和穩健發展。因此,促進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是與保險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相一致的。保險業的經營目標只有順應時代、社會發展需要,保險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作用才能在有效發揮保險功能作用中得到提高和加強,並與社會經濟發展產生良性互動。

二是保險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雖然主要靠保險業自身的努力,但也受到一些經濟因素和非經濟因素的制約,其中政府決策支持是一個關鍵因素,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政府能否理順政策、法制、制度框架,影響到保險業發展的外部環境;二是基本社會保障的深度、廣度是否與經濟發展水平、財政承受能力以及社會、文化、制度沿革相適宜,關繫到商業保險發揮作用的空間。由於市場失靈(比如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帶有外部性),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無法完全憑借市場力量自動形成,政府必須在社會發展領域承擔更多的責任,通過完善政策、法制和制度環境、加大對公共領域的投入等措施,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但政府介入要有明確清晰的「度」的界定。這是因為政府進行的社會管理具有效率低下的固有缺陷,並且所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如基本社會保障,由於是和個人對社會貢獻無直接關聯的「均值化」服務,具有邊際效用遞減的特點,提供不足固然影響社會穩定,但過度提供則一是增加財政負擔,二是挫傷就業積極性,三是對商業保險等市場力量產生擠出效應。因此,政府職能定位是否明確,決策支持是否到位,影響到保險業發揮作用的外部環境和運作空間,最終也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二、加快保險業發展,充分發揮保險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
從總體上看,我國保險業仍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保險業發展水平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求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養老、醫療、教育、住房、責任等保險產品還不能滿足廣泛的社會需求,保險還沒有滲透到各行各業、社會各個領域和生活的各個方面。發展不足是制約保險業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作用的主要因素。因而,必須從服務國民經濟全局的高度加快保險業發展,盡快做大做強,才能充分發揮保險業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中的作用,提升保險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中的地位。

(一)樹立正確發展觀。保險業必須以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為己任,改變多年來走的重規模、輕效益,重保費、輕管理的粗放型發展道路,以及片面追求保費增長速度的指導思想,樹立和貫徹「速度、結構、質量、效益」 統一的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才能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切實擔負起「促進改革、保障經濟、穩定社會、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

(二)深化改革,實施進取性戰略。在我國保險市場全方位開放的條件下,加快國內保險業的改革調整,解決我國保險業體制與結構矛盾;分多層次——國際保險(金融)集團、「專、精、特、新」的專業性保險公司和中介機構以及兼業代理機構等——豐富保險市場主體結構,鼓勵公平有序競爭,創造有效率的市場環境;開展兼並收購等形式的國際化資本運營,快速增強實力;將市場領域開放、市場體系建設、保險公司制度創新、保險企業國際化競爭能力增強統一起來,實現跨越式發展。

(三)加快創新,為保險作用的充分發揮注入活力。認真研究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積極進行體制創新、機制創新、科技創新、管理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如:探索保險投融資體制創新,充分發揮保險資金融通功能;探索保險風險資產證券化等手段的可行性,在更廣范的范圍內尋求建立安全基金聚集與危險損失分散化的融資與轉移機制;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與金融技術,實現經營方式的差異化與管理方式的精細化,推動保險經營與管理升級;密切關注與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緊密相關的熱點問題,開發具有廣泛社會需求的保險產品,優化產品結構,滿足多層次的保險需求;提高服務意識,創新服務方式,豐富保險服務的內涵,把服務滲透到保險消費的各個環節,增強核心競爭力。

(四)防範風險,處理好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關系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發展是改革的目標,穩定則是改革與發展的前提。作為轉軌過程中的新興幼稚產業,我國的保險業必須加快發展,才能縮短與國際水平的差距、應對入世挑戰,才能夠解決保險業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和困難,更好地服務於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需要。而要加快發展,就必須改革現有保險市場的宏觀制度安排和微觀運行機制中的落後因素,為保險業發展掃清障礙。與此同時,保險業長期發展中埋藏了不少風險隱患,並且伴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新的不確定因素不斷涌現,因而在推進改革的同時,必須密切防範和化解風險、維護保險體系的安全和穩定,促進保險業長期健康發展。需要指出的是,維護保險體系的穩定不能以犧牲保險市場的效率和被保險人的利益為代價,也並不意味著不讓經營失敗的機構退出市場。

為兼顧保險市場的效率與穩定,當前亟需確立兩個制度安排:一是以償付能力監管為核心,實現科學監管,從最終意義上維護被保險人利益,增強投保人的信心。二是建立市場退出機制。市場退出機制著眼於暢通市場退出渠道、減輕機構退出帶來的社會震盪和處置成本、從整體上維護被保險人的合法權益,既有利於發揮市場機制優勝劣汰、優化資源配置的作用,促進公司穩健經營,促使投保人審慎選擇;又有利於維護保險體系的穩定和社會經濟生活的安定,防止因個別機構經營失敗引發區域性、系統性的金融風險。

(五)尋找利益與責任的最佳契合點。利益與責任並不總是一致,有時甚至是矛盾的。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保險業無可推卸的責任,但由於現階段經營管理基礎和風險管控能力薄弱,外部體制、政策、法制、信用環境尚未理順,以及市場競爭不規范,在某些社會管理功能強、群眾迫切需要的險種,如責任險、健康險、汽車貸款履約保證保險、農業保險等業務經營中,必然面臨經營風險加大甚至無利可圖等難題,出現了保險公司不敢開展或業務量萎縮甚至退出市場等現象,不利於保險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和拓展新業務空間。這種現象的存在固然有客觀因素,但保險公司必須充分認識到肩負的社會責任,不能消極等待社會環境、市場環境好轉才經營,而要積極作為,變被動為主動,一方面,要加強和有關部門、其他市場經營主體的溝通、協調、合作,共同尋找利益與責任的最佳契合點,在符合相關政策法規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開拓市場、發展業務;另一方面要苦練內功,通過科學設計產品、加強風險管控和提供優質服務出效益,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

(六)爭取政策扶持,理順外部環境。目前,保險在社會經濟協調發展中作用的發揮,受到諸多政策和制度瓶頸的制約,如醫療、養老等體制改革尚不到位,商業保險機構與社保經辦機構的利益沖突沒有消除;保險稅收優惠政策缺失;法制、信用環境不完善等。從國外經驗看,商業保險要在社會保障體系等關系國計民生的社會事業中發揮作用,離不開政策扶持。政府要通過加快養老、醫療、失業等方面的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明確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的作用和主體資格;拓寬保險資金運用渠道,推進保險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良性互動;實行適當的稅收優惠政策;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等措施,為保險業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㈦ 怎樣利用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過度消費無助於擴大消費需求
目前,我國過度消費現象也屢見不鮮。筆者認為,過度消費,就是指少數人的揮霍性消費、炫耀性消費。幾萬、十幾萬,甚至幾十萬一桌的餐,有人常吃,揮金如土。燈紅酒綠,山珍海味,紙醉金迷,醉生夢死。個別人為了鬥富,甚至用百元鈔票去點煙,或者燒鈔票比賽。
這種過度消費,有沒有擴大內需的作用?十分有限,或者說沒有。
第一,揮霍性消費只是少數人的高消費,並不能完整體現社會生產的目的。馬克思在分析社會資本再生產中的第ⅱ部類再生產的時候,曾論述了必要消費資料的生產與奢侈品生產的關系問題。指出,可變資本、剩餘價值和不變資本,在兩個分部類之間的分割,「從根本上影響著生產的性質和數量關系,對生產的總形態來說,是一個本質的決定性的因素」(《資本論》第2卷1975年版,第457頁)。這就是說,兩個分部類的分割影響到生產是以必要消費資料的生產為主,還是以奢侈品的生產為主的問題,從而決定生產的總形態是以必要消費資料生產為主還是奢侈品的生產為主。不用說,在一般情況下社會生產目的不能是後者,而只能是前者,這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下尤其是如此。我國的消費主體的絕大多數,是普通勞動者,廣大老百姓,社會生產目的只能是人民群眾的日益增長的消費生活需要。高檔消費所刺激的是高檔消費品的生產,與我國人口多,底子薄的國情不符。如果只是少數人的高消費,底層居民的消費並沒有擴大,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就沒有實現。
第二,過度消費是對資源的浪費,加劇社會的不公平。對於經濟發展和消費需要來說,資源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都是稀缺的。「好鋼要用在刀刃上」,讓有限的資源首先去解決那些社會亟需解決的問題,才能保證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的發展,才能符合社會公眾的利益。上文提到,我國經濟資源的稀缺性要高於發達國家,因此,尤其有必要用好資源,發揮資源的最大效用。過度消費導致資源的大量被少數人無效耗費,勢必損害社會公眾的利益,形成社會資源佔用與受益的不公平。
第三,過度消費反映發展的不經濟。過度消費本身並不是孤立的,是社會一些不良現象在消費領域的反映。比如公款消費就是典型之一,其中又不貶黑色消費、灰色消費、黃
色消費。還有那些濫砍、濫伐、濫捕、濫排,導致資源受損,也是對資源的浪費和破壞。另外,還有不可持續的發展方式,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造成人與自然關系的失調;重復建設造成大量經濟資源的浪費;生產中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導致原材料的消耗、能源的消耗、活勞動的不當過度消耗;豆腐渣工程大量浪費社會財富;生產中疏於管理造成的「跑、冒、滴、漏」資源的浪費等。以上現象不僅不能擴大消費需求,相反,是對經濟的破壞,必須堅決加以制止的。
(作者為湖南師范大學消費經濟研究所教授,消費經濟研究專家)

㈧ 保險業在哪些方面促進我市實體經濟發展

一是保險業自身所創造的價值,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當年gdp數據、保險業收入數據;
二是保險業保費收入增長率和經濟增長率的關系數據;gdp增長率、保費收入增長率;
三是賠付數據,說明表現的風險轉移和經濟補償作用;
四是保險業融資功能相關數據;
五是出口信用保險數據,對進出口的影響數據。

閱讀全文

與保險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資美股技巧 瀏覽:904
債券基金收益債券 瀏覽:803
兩桶油全漲停 瀏覽:683
美股又要反轉 瀏覽:180
阿里概念龍頭股漲停 瀏覽:284
九州證券股票代碼 瀏覽:902
基金管理人從業資格證好考 瀏覽:25
山東新三板凈利潤排行榜出爐 瀏覽:866
7座車的交強保險是多少 瀏覽:672
為什麼主力凈流出還漲停 瀏覽:720
基金投資和管理將更便捷 瀏覽:382
工行銀保理財產品銷售技巧 瀏覽:406
在證券公司買國債逆回購安全嗎 瀏覽:779
有限合夥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案例 瀏覽:656
失業人員怎麼領失業保險金 瀏覽:863
支付寶上買股票基金 瀏覽:225
新三板利好股 瀏覽:463
商業保險合同常見風險防範要點 瀏覽:846
最強風口是什麼炒股軟體 瀏覽:27
深圳卓宏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沈陽分公司 瀏覽: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