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股票基金 > 金融科技改變投資理財四大方面

金融科技改變投資理財四大方面

發布時間:2021-04-18 06:50:11

金融科技的發展會影響哪些行業

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FSB)的定義,FinTech指的是技術進步推動的金融創新,它涵蓋了各種新型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並對金融市場、機構、金融服務提供商產生重大影響。
FinTech對傳統金融服務價值鏈的挑戰
傳統意義上的全能銀行服務鏈條包括客戶關系、零售和商業存貸款以及一系列貨幣、資本批發市場的眾多活動,FinTech對上述各個組成部分都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
支付結算主要採取現金、借記卡、信用卡以及電匯方式。FinTech公司則藉由「數字錢包」或「電子錢包」來提供大規模的國內與跨境支付服務,雖僅有少量結算收入,但藉助交易所收集到的全部數據,公司就可向客戶兜售非銀行產品和服務。新型發展模式加上希望規避監管,使得FinTech公司無意涉足常規銀行業。
傳統銀行業以構建客戶關系作為發端,而現在這一歷史特性也正在悄然改變:客戶可通過電子聚合器來比較價格並交換服務,依靠智能投資顧問的數學運算獲取投資建議。隨著客戶越來越願意將其投資決策委託給機器,其資金及貸款也更易於與最優利率相匹配。如果公共政策舉措和新技術能夠結合並創造出普遍適用、持久和可靠的數字憑證,那麼這些流程將會更加順暢。
在零售和商業銀行領域,FinTech公司通過提供新的借貸平台,加劇了市場競爭。在一些G20國家,新型商業模式利用大數據和高級分析為客戶量身定製產品和服務。近年來,P2P貸款發展勢頭非常迅猛。有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美國、英國及歐盟地區的P2P貸款額分別達到5580億元、400億美元、45億英鎊及10億歐元。其他平台則根據來自應付賬款管理軟體中的客戶數據,向企業提供發票應收賬款抵押融資。一些更加激進的創新正在新興經濟體嶄露頭角,中國的電子商務平台使用計算程序來分析交易、搜索數據、開展信用評級,如2015年創立的螞蟻金融至今已有1.9億用戶,發放了4000億元的小額貸款,違約率卻低於2%。
批發銀行和市場已經從中間交易(即交易商通過語音或電子方式)發展到非中介、完全電子化的交易。數學演算法和多邊交易場所的增長導致了高頻交易的出現。本世紀初期,高頻交易規模尚小,但目前已發展到分別占股權和外匯交易量的75%和40%。
分布式賬本等技術或將促進批發支付和清算基礎設施領域的准確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更好地符合監管合規性要求。這些進步可節省數百億美元的成本,並改善金融體系的彈性。
FinTech涉及的公共政策考量
在分析金融技術運用及對金融體系的影響程度時,G20當局需要牢記的公共政策考量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必須要解決新產品和服務帶來的諸多行為問題,如客戶適用性、反洗錢和打擊資助恐怖主義等。監管機構要努力確保財務咨詢和服務標准得到遵守,金融體系的完整性得到保護。
第二,具有更大包容度和更多競爭力的雙重特性必須能夠體現出數字身份的價值。在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中,仍有數十億人無法享受到應有的銀行服務,仍有部分國家被隔離在全球金融系統之外。新技術或可提供解決方案,如生物識別和密碼學已被用於驗證客戶身份,從而提高金融服務效率,降低反洗錢和反恐融資盡職調查成本。2010年以來,印度政府已經發行了超過8億個這樣的數字身份,幫助至少五分之四的國民以此獲得政府和金融部門的服務。但在把握機會的同時,也要關注公民隱私權以及存儲和處理大量數據的成本壓力。當然,是否且如何保證收益超過成本,最終還是應該由政府和公民來決定。
第三,必須重視數據保護等基礎性問題。一直以來,金融機構依據完善的法律監管框架,保護並使用其客戶數據;相比而言,社交媒體公司則定期收集卻時常共享客戶的海量信息。未來,FinTech還將從更廣泛的渠道匯總、共享數據,但對於是否應該搭建數據管理的適當框架,人們仍爭論不休。
FinTech對金融穩定的影響
FSB通過識別與新型、現行金融機構及金融活動相關的風險,來評估FinTech的發展將如何影響金融體系和市場基礎設施的彈性。陽光之下,並無新事。即使是不同機構的相同行為,只要是危害到金融穩定,監管部門就應該統一處理。不能僅僅因為它是新事物就被區別對待,也不能因為它游離於監管范圍外就意味著必須被納入監管。需要重點關注的是:哪些FinTech業務本質上是被改頭換面的傳統銀行業務,應該如何監管?技術進步如何影響被監管機構(特別是系統性機構)的安全性和穩健性,對這些機構應採取什麼樣的監管措施?技術發展如何改變潛在的宏觀經濟和宏觀金融動態、對系統性重要市場有何干擾?網路和操作風險的總體水平對金融體系的影響幾何?哪些FinTech活動是系統性的,如何制定更嚴格的操作風險監管標准與之匹配?
目前,為解決支付創新帶來的監管問題,英國行為監管機構已經先行一步,原因在於:一方面FinTech支付服務提供商還沒有推出銀行業務,另一方面這些提供商尚未達到系統性的級別。展望未來,當虛擬貨幣和FinTech提供商加入中央銀行支付系統後,它們或將逐步取代傳統的銀行支付服務和支付系統。這種多樣性有其積極意義,畢竟現行的分層化和高度集中化的系統已經出現了單點故障風險。同時,監管機構需要監測集中度的任何新變化。正是基於這種認知,英國《數字經濟法案》建議將支付系統的定義拓寬至銀行之外,以涵蓋每一家系統性重要機構。
支付結算與客戶關系的變化對金融穩定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雖然FinTech有利於常規銀行業提升競爭力、優化效率和豐富客戶選擇,但客戶界面和支付業務的放開可能也標志著全能銀行業的終結。另外,如果全能銀行零售資金來源不夠穩定、長期客戶關系較弱,那麼其存款波動性和流動性風險可能會增加。客戶關系的淡薄也使得交叉銷售無法深入,最終影響到銀行盈利水平。整個金融體系雖不一定面臨風險,但銀行的審慎標准和處置機制都將需要調整。
融資方式的多樣化還意味著,當零售銀行業無法提供貸款時,P2P等新型融資服務或可取而代之,為消費者和小企業提供信貸支持,部分借款人也將越來越依賴這種資金來源。當前,由於承銷標准和貸款人對損失的容忍度均未經過經濟低迷的檢驗,這種融資模式在整個經濟周期中的穩定性仍未可知。受現有規模和業務模式所限,P2P貸款目前並不足以引發重大的系統性風險,但仍需密切關注其承銷標准降低和過度借款增長等問題。此外,在不具備銀行業務模式或者運用資產證券化模型的情況下,P2P究竟能夠發展到何種程度,目前還無法作出判斷。如果形勢發生變化,監管機構需要及時彌補新出現的漏洞。
批發銀行業和市場需要注意的是,智能投資顧問和風險管理演算法可能導致羊群效應下的過度波動或順周期性——尤其當基礎演算法對價格變動高度敏感或與之高度相關時。演算法交易者業已成為眾多主要市場的流動性重要來源,它們更傾向於在市場平穩期頻繁交易,由此可能導致人們會認為當市場最需要流動性的時候,這些資金將迅速離場。
在批發支付、結算和清算基礎設施方面,分布式賬戶等FinTech創新不管是已被採用或仍被作為替代品,都需要滿足最高標準的彈性、可靠性、隱私性和可拓展性要求。對所有金融機構而言,FinTech的出現大大改變了運營和網路風險。監管機構需要警惕新的單點故障風險,如銀行是否過度依賴網上銀行或雲計算服務提供商的公用主機。近年來,隨著金融機構信息化水平的持續推進,網路對金融體系的威脅也在增加。FinTech設想未來在更廣泛的各方間共享數據,加上交易速度與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數據保護和系統完整性等問題可能會更加嚴重。

㈡ 金融科技未來五大發展趨勢有哪些

金融科技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金融服務與用戶場景緊密結合
全球金融科技投融資規模
2017全年,以金融科技公司上市潮為背景,全球金融科技發展指數(GFI)屢創新高,在11月達到了全年最高值193,並在12月收於次高點192。網路搜索指數更是一路大漲到405,較基準值漲幅達305%。
2017年全球金融科技領域至少發生649筆融資事件,同比增加8%;涉及資金總額約1397億元,同比增加19%。其中,中國有328筆融資事件,美國和印度各有101筆和63筆。最高融資金額97億元由中國互聯網保險平台眾安在線獲得。
網貸和支付的熱度貫穿全年,前者有134筆融資,總額在344億元左右;後者93筆融資,總額約265億元。汽車金融熱度攀升,全年雖僅有23筆融資,但涉及資金總額達到217億元。 
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分析預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科技金融服務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為4213.8億元,同比增長了42.0%。到了2017年我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達到惹6541.4億元,同比增長55.2%。預計2018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將達到9645億元,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2.26%,預計到2022年中國金融科技營收規模將達到29513億元。
中國網路資管市場規模分析預測
網路資管領域,2016年網路資管市場規模增速超過50%。中國網路資管規模超過2.7萬億元,預計2020年,中國網路資管將超過6萬億元。
中國金融科技發展趨勢分析
1、金融科技順應金融業的發展趨勢
2016年以來,我國網民數量增速趨緩,互聯網行業的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互聯網金融依賴用戶規模快速增長的時代已經進入尾聲。而當互聯網金融企業從一味追求用戶數量到重新尋找行業發展的促進要素時,科技的重要性被更多的金融從業者發現。並且,隨著金融科技對我國金融改造的深入,我國傳統金融機構的生產體系正從一個封閉的體系走向一個開放的體系,金融的邊界被不斷拓寬,於是許多的金融科技企業,以其專業化、垂直性及對客戶和市場的了解,開始介入傳統金融機構的金融體系,成為金融領域的主要參與者。
2、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
金融科技基礎設施的完善,促進線上信貸從只以互聯網為獲客手段的1.0階段上升為互聯網全流程管理的2.0階段。這些基礎設施包括:一是支付,移動支付的普及和發展將金融服務滲透到各個消費場景中,並且安全便捷地實現線上放款;二是徵信,多年來大數據的積累和反欺詐模型的不斷迭代使得線上大數據風控精準度提高;三是區塊鏈,區塊鏈技術有助於打破數據孤島,使不同金融機構的數據信息共通;四是生物識別,生物識別技術的成熟與發展使得線上用戶識別得以實現。
3、促進金融服務與用戶場景緊密結合
金融科技就其本質而言是新技術驅動的金融創新,它以前沿信息技術的巨大進步為前提,使得金融服務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金融功能更具場景化,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務的交易成本,彌補了傳統金融體系中包容水平不足的弱勢。
隨著金融鏈條的打通,金融科技會將鏈條的各個環節納入其優化的范圍,所以不可避免地會向非金融領域衍生,如電商金融、醫美分期等場景。在金融科技的推動下,金融與消費的界限逐漸模糊。金融科技企業通過生物識別、雲計算等技術將金融服務與用戶生活場景緊密結合起來,並通過收集和分析用戶消費產生的行為數據來不斷優化自身的金融產品,促進消費。
4、金融科技的用戶群體廣闊
2016年,中國金融科技所服務的目標客群中,電子支付用戶滲透率最高,其次是網路資管,二者滲透率都在60%以上。由於網路信貸的門檻問題,使得目前網路信貸網民滲透率只有22.8%。但實際上,滲透率指標僅統計真實發生過網路借貸行為的用戶。除此之外還存在大量准網路信貸用戶,各大網路金融巨頭均會對旗下所有用戶做提前授信的工作,所以這部分准信貸用戶也是金融科技在服務網路信貸行業時的目標客群,甚至於說,電子支付和網路資管用在很多層面上都是金融科技在網路信貸領域的用戶。綜上所述,不同於互聯網金融,金融科技的行業地位更加靠前,所以它能夠覆蓋的用戶客群更加廣闊。

㈢ 國際金融與公司理財和金融科技哪個專業好

朋友,這個專業個人感覺都是很不錯的,我們學習的知識都是可以融會貫通的,所以我們還是認真的學習,然後就是以點帶面的應對很多的知識呀。
加油吧!

㈣ 理財平台上的金融科技包括什麼

包括投資的安全和風險,理財你可以選擇比較安全的,保本的產品
建議使用理財通是微信上面的理財平台,只要你有微信然後點擊錢包
你的錢包綁定了銀行卡,如果沒有綁定的也可以點擊添加銀行卡綁定然後點擊理財通-我要理財,就可以選購理財的產品了

㈤ 金融科技運用在金融機構的哪個部門

你好,金融科技當前比較火熱的大數據分析,以及量化模型等主要運用在金融機構的投資研究、行業研究、市場分析等部門。採用一些模型會幫助投資分析師更好的做出決策,但是模型不是萬能的,有時模型也會出錯,這時候就考研基金經理的個人能力能不能發現這個錯誤,如果發現,那麼其他人沒發現將賺很多,否則也會虧很多。

㈥ 金融科技會解決哪些存量風險,又會帶來哪些新增風險

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分類和風險識別
金融科技究其本質,它還是金融,其活動沒有脫離資金融通、信用創造、風險管理的范疇,沒有違背風險收益相匹配的客觀規律,也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和負外部性的特徵。不僅如此,現代網路空間的多維開放性和多向互動性,使得金融科技風險的波及面、擴散速度、外溢效應等影響都遠超出傳統金融。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科技業務主要風險類別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金融機構布局金融科技P2P業務,容易引發信用風險。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布局金融科技業務,由於我國信用環境不健全、信用錄入數據不完整,容易引發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為P2P平台提供資金託管服務,基於平台自身制定項目審核和資金管理,一旦平台出現信用問題,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障,容易引發對傳統金融機構資金託管的責任追究,導致信用風險爆發。
(二)是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支付、眾籌和互聯網理財等合作,容易引發法律風險。傳統金融機構利用第三方支付渠道投資網上貨幣市場基金,逐步拓展到定期理財、保險理財、指數基金等,支付機構會利用資金存管賬戶形成資金池,從而導致備付金數量劇增,支付機構違規操作挪用備付金引發客戶兌付困難,從而引發法律風險;與違規經營企業合作導致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違法問題發生,容易引發法律風險。
(三)是金融機構搭建金融科技綜合經營平台,容易引發操作風險。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布局金融科技綜合服務平台,將金融投資、融資服務、證券交易、基金購買等金融業務植入網上平台,通過打通銀政保業務界限,提高綜合化經營水平,增強客戶粘性。金融科技平台的便捷性促使平台更新信息並便於用戶操作,然而,一方面由於網上開戶容易缺乏充分的投資者教育,容易引發投資者操作不當,另一方面,由於業務交叉容易引起內部控制和操作程序的設計不當,由此造成投資者資金損失或身份信息泄露,進而引發操作風險。
(四)是金融機構與P2P、互聯網理財、互聯網銀行合作,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一方面,P2P、互聯網理財違規採用拆標形式對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息、集中兌付等,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賬戶活躍度較高並投身到金融科技領域,存在著資金期限錯配的風險因素,一旦貨幣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擠兌,從而引發流動性風險。
(五)是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容易引發信息技術風險。移動通信技術的安全性很大程度取決於網路平台的IT技術、風險識別技術、抵禦黑客和病毒攻擊技術。近年來,偽基站、偽造銀行服務信息、信息「拖庫」「撞庫」事件頻發,如果防備不當,極易發生信息技術風險。
(六)是金融機構涉及寶寶類貨幣基金業務,存在監管套利風險。一方面導致產品功能跨界。另一方面可能從監管標准不一中套利。例如,互聯網「寶寶」類產品投資與銀行協議存款資金不屬於一般性存款、不需要繳納存款准備金,被一些人士認為是一種監管套利行為。
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應對機制
目前,監管部門已經著手金融科技行業跨界互聯網理財和跨界金融業務規范的制定,傳統金融風險應對機制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的金融創新。一方面,互聯網業務在確立負面清單、行為監管和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等方面通過創新科技監管防範風險;另一方面,加強對資產、資金端、投資者的分類保護強化風險控制能力勢在必行。此外,根據《商業銀行並表管理與監管指引》,無論是銀行集團各附屬機構之間、附屬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交叉產品和合作業務的協同,或是其所屬機構的公司治理、資本和財務等,都必須在現有體制下進行全面持續的並表管控。因此,傳統金融機構布局金融科技或者與相關企業合作時,為防範風險跨業傳染,同樣必須將金融科技的風險類別融入現行風險管理體系中,構建一體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才能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並表後總體風險狀況。
(一)合理把控金融科技內控風險,首先,應建立完備的金融機構防範金融科技風險內控機制,提高金融機構內部控制、操作管理以及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有效防範操作風險;其次,加強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風險防範意識,增強員工的道德教育和行為管控,提高員工的職業素養,有效防範道德風險;第三,加強賬戶和資金流轉監測,嚴格身份識別、交易審核、大額對賬等;第四,建立金融機構子公司風險承擔、風險轉移的差異化經營策略,有效防範和化解聲譽風險;最後,建立風險預警應急措施,對涉嫌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早預警、早處理、早報告,一旦發現採取清收措施,並快速啟動司法保護程序,有效防範法律風險。
(二)加強金融科技信息科技風險防範,首先,提升金融科技核心技術水平,運行安全防範體系,如維護操作系統安全、防火牆技術、虛擬專用網路技術、入侵檢測技術、金融信息和數據安全防範技術等,防範系統故障、黑客攻擊、病毒植入等技術風險;其次,自建信用信息徵集和應用系統,配合監管機構實現信息共享,運用信息科技技術實現現場與非現場檢查,有效防範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犯罪活動,有效防範系統性風險;最後,運用先進的、大數據挖掘、區塊鏈等技術,建立信用評估體系和風險預警模型,有效防範防止信息泄露等產生的法律風險。
(三)構建金融科技風險量化監測指標體系,首先,運用量化指標,分析金融科技運行、強化金融科技風險管理和宏觀決策,金融機構可在資產品質端另列金融科技板塊,定期提供金融科技產品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與操作風險資本等量化指標風險監測。其次,可依託現行風控指標模型選擇指標,例如經由橫跨銀行?證券與保險採用的流動性覆蓋率(LCR)與凈穩定資金比率(NSFR)防範兌付流動性風險,利用資產組合的五級分類監測防範信用風險,或者通過關鍵風險敞口提列資本來防範操作風險。最後,從綜合統計的視角構建風險數據採集的基本框架,通過匯集金融科技子平台相關信息構建指標體系,形成一套與現行風險管理制度融合統一的監測框架,作為傳統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補充。
(四)避免金融科技風險傳染發生,首先,金融科技在大量客戶的相互遷徙和交叉等日趨復雜化下,應制定單一用戶畫像?個別交易對象或關聯企業所屬集團?特定商品風險頭寸?特定信息服務提供商等風險集中型態的限額,抵禦交易過於集中而產生交叉傳染的風險。其次,對於金融機構所屬的不同網貸子平台可建立同一人、同一關聯人或同一關聯企業的信息系統,運用平台間借款金額閥值的動態風險調整機制,有效防範跨平台借貸行為可能產生的違約或者惡意詐欺風險。最後,建立金融科技板塊重大突發信用事件通報機制,及早防範危機發生時的交叉感染風險。

㈦ 金融機構如何識別應對金融科技帶來的潛在風險

金融科技發展應用給金融機構帶來的潛在風險

互聯網科技與金融的高度融合,使金融科技這種輕資產重服務的網路模式慢慢滲透到金融模型、業務類型中,逐漸對傳統金融業務產生了鯰魚效應和示範效應,並推動金融機構產生變革。然而,網路虛擬環境信息不對稱、交易過程透明度低、信息安全無法得到保障,使傳統金融機構在原有聲譽風險、系統性風險等宏觀風險的同時,容易引發道德風險、技術風險、信用風險、法律風險、操作風險、市場風險、流動性風險等微觀風險。

金融科技是互聯網技術與傳統金融結合的產物,金融機構在發展金融科技和與互聯網公司合作時,面臨諸多的問題,總結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的動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金融科技政策的模糊、法律的缺失、監管的滯後,容易引發法律風險、市場風險;如e租寶、大大集團等風險的頻發;其二,互聯網虛擬環境下的信息不對稱、交易不透明、身份不確定,容易引發道德風險;其三,金融科技對信息系統的依賴性、可篡改性、受攻擊性,容易引發技術風險;其四,金融科技與傳統金融業務的交叉性、綜合性、替代性容易引發系統性風險。

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分類和風險識別

金融科技究其本質,它還是金融,其活動沒有脫離資金融通、信用創造、風險管理的范疇,沒有違背風險收益相匹配的客觀規律,也沒有改變金融風險隱蔽性、突發性、傳染性和負外部性的特徵。不僅如此,現代網路空間的多維開放性和多向互動性,使得金融科技風險的波及面、擴散速度、外溢效應等影響都遠超出傳統金融。金融機構開展金融科技業務主要風險類別有以下幾方面。

(一)是金融機構布局金融科技P2P業務,容易引發信用風險。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布局金融科技業務,由於我國信用環境不健全、信用錄入數據不完整,容易引發信用風險;另一方面,傳統金融機構為P2P平台提供資金託管服務,基於平台自身制定項目審核和資金管理,一旦平台出現信用問題,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很難得到保障,容易引發對傳統金融機構資金託管的責任追究,導致信用風險爆發。

(二)是金融機構與第三方支付、眾籌和互聯網理財等合作,容易引發法律風險。傳統金融機構利用第三方支付渠道投資網上貨幣市場基金,逐步拓展到定期理財、保險理財、指數基金等,支付機構會利用資金存管賬戶形成資金池,從而導致備付金數量劇增,支付機構違規操作挪用備付金引發客戶兌付困難,從而引發法律風險;與違規經營企業合作導致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違法問題發生,容易引發法律風險。

(三)是金融機構搭建金融科技綜合經營平台,容易引發操作風險。傳統金融機構紛紛布局金融科技綜合服務平台,將金融投資、融資服務、證券交易、基金購買等金融業務植入網上平台,通過打通銀政保業務界限,提高綜合化經營水平,增強客戶粘性。金融科技平台的便捷性促使平台更新信息並便於用戶操作,然而,一方面由於網上開戶容易缺乏充分的投資者教育,容易引發投資者操作不當,另一方面,由於業務交叉容易引起內部控制和操作程序的設計不當,由此造成投資者資金損失或身份信息泄露,進而引發操作風險。

(四)是金融機構與P2P、互聯網理財、互聯網銀行合作,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一方面,P2P、互聯網理財違規採用拆標形式對投資者承諾保本保息、集中兌付等,容易引發流動性風險。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賬戶活躍度較高並投身到金融科技領域,存在著資金期限錯配的風險因素,一旦貨幣市場出現大的波動,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資金擠兌,從而引發流動性風險。

(五)是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與普及,容易引發信息技術風險。移動通信技術的安全性很大程度取決於網路平台的IT技術、風險識別技術、抵禦黑客和病毒攻擊技術。近年來,偽基站、偽造銀行服務信息、信息「拖庫」「撞庫」事件頻發,如果防備不當,極易發生信息技術風險。

(六)是金融機構涉及寶寶類貨幣基金業務,存在監管套利風險。一方面導致產品功能跨界。另一方面可能從監管標准不一中套利。例如,互聯網「寶寶」類產品投資與銀行協議存款資金不屬於一般性存款、不需要繳納存款准備金,被一些人士認為是一種監管套利行為。

金融機構金融科技風險應對機制

目前,監管部門已經著手金融科技行業跨界互聯網理財和跨界金融業務規范的制定,傳統金融風險應對機制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的金融創新。一方面,互聯網業務在確立負面清單、行為監管和投資者適當性原則等方面通過創新科技監管防範風險;另一方面,加強對資產、資金端、投資者的分類保護強化風險控制能力勢在必行。此外,根據《商業銀行並表管理與監管指引》,無論是銀行集團各附屬機構之間、附屬機構與其他金融機構之間的交叉產品和合作業務的協同,或是其所屬機構的公司治理、資本和財務等,都必須在現有體制下進行全面持續的並表管控。因此,傳統金融機構布局金融科技或者與相關企業合作時,為防範風險跨業傳染,同樣必須將金融科技的風險類別融入現行風險管理體系中,構建一體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才能有效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並表後總體風險狀況。

(一)合理把控金融科技內控風險,首先,應建立完備的金融機構防範金融科技風險內控機制,提高金融機構內部控制、操作管理以及抵禦外部風險的能力,有效防範操作風險;其次,加強金融機構依法合規經營風險防範意識,增強員工的道德教育和行為管控,提高員工的職業素養,有效防範道德風險;第三,加強賬戶和資金流轉監測,嚴格身份識別、交易審核、大額對賬等;第四,建立金融機構子公司風險承擔、風險轉移的差異化經營策略,有效防範和化解聲譽風險;最後,建立風險預警應急措施,對涉嫌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違法違規行為做到早預警、早處理、早報告,一旦發現採取清收措施,並快速啟動司法保護程序,有效防範法律風險。

(二)加強金融科技信息科技風險防範,首先,提升金融科技核心技術水平,運行安全防範體系,如維護操作系統安全、防火牆技術、虛擬專用網路技術、入侵檢測技術、金融信息和數據安全防範技術等,防範系統故障、黑客攻擊、病毒植入等技術風險;其次,自建信用信息徵集和應用系統,配合監管機構實現信息共享,運用信息科技技術實現現場與非現場檢查,有效防範通過互聯網技術進行的非法集資、集資詐騙、洗錢等犯罪活動,有效防範系統性風險;最後,運用先進的、大數據挖掘、區塊鏈等技術,建立信用評估體系和風險預警模型,有效防範防止信息泄露等產生的法律風險。

(三)構建金融科技風險量化監測指標體系,首先,運用量化指標,分析金融科技運行、強化金融科技風險管理和宏觀決策,金融機構可在資產品質端另列金融科技板塊,定期提供金融科技產品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與操作風險資本等量化指標風險監測。其次,可依託現行風控指標模型選擇指標,例如經由橫跨銀行?證券與保險採用的流動性覆蓋率(LCR)與凈穩定資金比率(NSFR)防範兌付流動性風險,利用資產組合的五級分類監測防範信用風險,或者通過關鍵風險敞口提列資本來防範操作風險。最後,從綜合統計的視角構建風險數據採集的基本框架,通過匯集金融科技子平台相關信息構建指標體系,形成一套與現行風險管理制度融合統一的監測框架,作為傳統金融風險管理體系的補充。

(四)避免金融科技風險傳染發生,首先,金融科技在大量客戶的相互遷徙和交叉等日趨復雜化下,應制定單一用戶畫像?個別交易對象或關聯企業所屬集團?特定商品風險頭寸?特定信息服務提供商等風險集中型態的限額,抵禦交易過於集中而產生交叉傳染的風險。其次,對於金融機構所屬的不同網貸子平台可建立同一人、同一關聯人或同一關聯企業的信息系統,運用平台間借款金額閥值的動態風險調整機制,有效防範跨平台借貸行為可能產生的違約或者惡意詐欺風險。最後,建立金融科技板塊重大突發信用事件通報機制,及早防範危機發生時的交叉感染風險。

㈧ 從供給側改革看,金融科技面臨怎樣的歷史性機遇

提要:近日筆者受邀參加中國電子商務大會「互聯網+支付」分論壇,並做了「供給側改革與金融科技」的主題演講。北京商報做了全文記錄和刊載,摘錄如下:

薛洪言:各位來賓,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興主辦方邀請蘇寧金融研究院來參加這次論壇。今天我要分享的題目是供給側改革與金融科技,主要講一下在目前的供給側改革形勢下,金融科技發展面臨的一些機遇以及互聯網支付的發展趨勢與背景。
首先,看一張圖。這張圖以銀行業為代表,描述了過去5年中銀行業面臨的問題,隨著實體經濟持續的低迷,不良率在持續的攀升,凈利潤的增速在持續的下降,這是我們講供給側改革之前的金融業大的宏觀背景。
基於這樣的背景,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對金融機構又會帶來怎樣的影響?供給側改革提出了五大任務,先看一下前三大任務: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這三大任務對金融業的影響集中體現在資產壓縮上。去產能、去庫存,是去抵押物、去僵屍企業;去杠桿是去債務、去信貸,對金融機構來講是對資產的壓縮,壓縮會有什麼影響,表現為兩大影響,一是導致不良率的攀升,包括去產能,包括去僵屍企業的過程中,銀行的不良貸款會有一個快速的上升趨勢;第二是會持續面臨一個信貸需求的不足。在傳統的產業面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金融機構它也在進行一個求變,進行創新,它主要方向就是瞄準經濟的新業態。
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經濟的新業態對金融服務的需求會產生怎樣的變化。
經濟的新業態它大概的特徵,包括共享經濟、輕資產和大數據等,新的經濟業態會產生一個新的金融服務的需求,它的需求其實目前已經涌現出來了,我列了幾個,包括社交理財、股權融資、在線借貸P2P、投貸聯動等。
新經濟新金融需求下傳統金融面臨怎樣的挑戰。傳統金融機構信用風險防控主要依託還是抵質押擔保的模式,在新的業態下,新的經濟是一種輕資產的經濟,是一種大數據的經濟,這種經濟缺少合格的抵押品,所以傳統的金融機構在提供這些服務過程當中會面臨一些不足。這種情況下為金融科技的崛起創造一個機會。
金融科技是在滿足縫隙性的金融需求中崛起的,開始的時候,新的業態產生過程當中衍生出來的一些新的金融需求量很小,是縫隙性的,新金融業態的量也很小。隨著新的經濟業態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占據主導性的地位,新的金融業態在金融體系分化過程當中會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經濟體系會出現一個分化,加速金融體系分化的過程,這樣金融科技會面臨一個嶄新的發展機遇。
金融科技是一種新的模式、新的流程和服務,會對傳統金融的服務方式和模式產生重大影響、改變甚至顛覆。從目前國際國內金融科技的發展現狀來看,更多的主要體現在四大塊。
支付清算是今天論壇討論的主題。支付清算是典型的技術驅動性行業,隨著一些基礎設施的成熟,包括電子貨幣、雲計算、區塊鏈和生物識別技術等等,互聯網支付的模式和技術也在持續向前發展。當前而言,支付清算還處在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的移動支付發展階段。
在線融資。國際上有名的獨角獸和大家對國內的互聯網金融的印象,主要都是體現在在線融資上面。大數據風控和機器學習的普及,為在線融資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提供很好的前提。
智能投顧,包括社交理財、量化投資模型、專業的投資組合等等。智能投顧的邏輯,原來投資顧問的服務可能是一對一的,對投資人的門檻要求很高,比如有幾百萬資產等等,但是智能投顧出現後,相當於把高大上的投資組合,一些投資理財的技術竅門等進行模型化,從而把門檻大大降低,可以使更多的普通老百姓享受到這種服務。目前,智能投顧在美國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也誕生了幾個有名的獨角獸,在國內仍處於起步階段。
最後,互聯網保險,也是金融科技的一個比較顯著的應用領域。
我畫了兩個箭頭,包括金融互聯網、互聯網金融、共享金融,這代表著業界和學術界對金融發展大的共識性看法。互聯網金融往前看,它是金融+互聯網的過程,但是往後看更多的就是共享金融的過程。互聯網金融只是個過渡性的概念,隨著共享經濟和新經濟業態的發展,未來會向共享金融的方向發展。無論金融互聯網還是互聯網金融,還是共享金融,它都是金融科技在金融領域應用的表現。
互聯網支付。互聯網支付是基於互聯網價值交換的過程,是依託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而進行的。剛開始的時候是一種桌面互聯網的時代,可能當時是一個PC端上網,那時候的支付更多是互聯網支付,就是PC端的支付。最近這些年它主流的形態,變成了移動端的移動互聯網,包括實時在線,原來是上網,現在是在線。包括移動化的智能設備越來越普及,數據可記錄,進入一個移動互聯網的時代。相應互聯網支付進入移動支付的時代。
未來支付向哪一方面發展?隨著區塊鏈在國際上的成熟,國際國內成立了很多的區塊鏈的實驗室,在實驗條件下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支付清算的模擬。
隨著區塊鏈和分布式時代的到來,我們互聯網支付也會再往前發展,發展成分布式的支付或者其它方式。區塊鏈解決了價值交換的幾大問題,在價值交換的過程當中,第一解決價值的唯一性的問題,區塊鏈可以保證這個問題。還有可信任性,第三方的支付,包括移動支付這塊,可能通過第三方的機構解決信任問題。未來區塊鏈技術驅動的時候,區塊鏈本身可以保證它的虛擬空間可信任性,包括交換的可信任性。
最後,講一講目前移動互聯網背景下移動支付的發展現狀。在移動支付時代,信任問題的解決依靠的是第三方中介,也就是非銀行支付機構。第三方支付主要靠數字證書、靜態密碼、電子簽名等等,還有一些生物特徵、指紋支付等等解決安全性問題。場景目前有三大塊,包括網路支付、預付卡的發行和受理、銀行卡的收單。目前的創新體現在NFC支付、聲波支付、掃碼支付、雲支付等方面。
目前行業的現狀,用三個「三足鼎立」可以大致的概括一下。業務結構是線下收單、互聯網支付、移動支付是三足鼎立的趨勢。還有移動支付結構也是三塊,個人轉帳還款應用、移動金融、移動消費是呈現三足鼎立的態勢。線下收單結構是銀行、銀聯、第三方支付公司呈現三足鼎立的狀態。以上是關於第三方支付和金融科技的發展最新前沿和目前的現狀。
謝謝大家!

㈨ 什麼是金融科技公司金融科技公司有哪些特性

香港實德金融投資理財項目主要有四種:1、債券可分為國債和企業債券兩種,企業債券雖然收益高於國債,但是投資者要關注企業的信譽、企業的經營狀況及企業的償還能力,所以投資的安全性就大大降低了。所以人們更加青睞於國債,國債是發行的,安全性高,所以更能贏得投資者的信任,另外國債的收益要比儲蓄高。2、外匯是把某種外幣作為商品進行買賣,賺取匯率的差價,外匯交易分為外匯實盤交易和外匯保證金交易,外匯實盤交易在國內各大外匯銀行都可以進行,外匯保證金交易通過國際交易商進行。3、股票是我們大家都比較熟悉的一種金融投資品種。股票作為企業的資金憑證在專業性的證券市場交易,投資者獲利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享受企業經營的分紅,另一種是搏取市場差價。股票是一種高收益的投資品種,炒股票需要投資者具有相當專業的金融知識,不斷積累投資技巧,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4、保險的種類很多:人壽保險、醫療保險、重大疾病保險、意外傷害保險等,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為自己選擇一種或幾種保險,保險作為保守型的金融投資品種,它只能起到保障的作用,不能起到增值的作用。香港實德公司是一家大公司是有著極好口碑的大公司。

㈩ CFA職業丨金融科技給投資管理帶來了哪些改變

在中國內地,諸多投資銀行、基金管理公司及證券公司等機構更是有千金易得,分析師難求的慨嘆。據調查,隨著2005年以來,國內金融證券市場的持續發展,越來越多的特許金融分析師活躍於國內的金融投資舞台,許多已擔任了如基金經理、投資總監、研究總監、優秀財務總監等重要職位,業績好的年新突破百萬RMB的也是非常普遍。
對投資行業薪酬狀況的調查表明,僱主願意為擁有10年或以上工作經驗CFA持證人提供高額獎金。同行業,CFA持證人比非持證人收入高24%。如果不談工作經驗,CFA持證人於非持證人的薪酬差距將更大,CFA持證人的薪資高於非持證人54%。
CFA就業最多的世界著名機構包括:高盛、摩根斯坦利、J.P摩根、花旗、穆迪、德意志銀行、巴克萊銀行、瑞士信貸和瑞銀、普華永道、國內頭牌投行如中金、中信、銀河證券、國泰君安、廣發證券、華泰證券、光大證券、國信證券、中銀國際證券等。2010年新被提升的5大行的高管新秀清一色是CFA持證人,CFA在中國已成為勝任能力的考量標准。
CFA的就業前景--鑒於CFA考試的正規性、專業性和權威性,其資格證書在全球金融領域內受到廣泛的認可,被稱為「第2護照」和「華爾街通行證」成為銀行、投資、證券、保險、咨詢行業的從業通行證。

閱讀全文

與金融科技改變投資理財四大方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投資美股技巧 瀏覽:904
債券基金收益債券 瀏覽:803
兩桶油全漲停 瀏覽:683
美股又要反轉 瀏覽:180
阿里概念龍頭股漲停 瀏覽:284
九州證券股票代碼 瀏覽:902
基金管理人從業資格證好考 瀏覽:25
山東新三板凈利潤排行榜出爐 瀏覽:866
7座車的交強保險是多少 瀏覽:672
為什麼主力凈流出還漲停 瀏覽:720
基金投資和管理將更便捷 瀏覽:382
工行銀保理財產品銷售技巧 瀏覽:406
在證券公司買國債逆回購安全嗎 瀏覽:779
有限合夥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案例 瀏覽:656
失業人員怎麼領失業保險金 瀏覽:863
支付寶上買股票基金 瀏覽:225
新三板利好股 瀏覽:463
商業保險合同常見風險防範要點 瀏覽:846
最強風口是什麼炒股軟體 瀏覽:27
深圳卓宏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沈陽分公司 瀏覽:147